栏目分类
邓颖超谈张若名:周恩来若不坚持独身主义,他们俩很合适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0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01

1928年,中国处于“白色恐怖”中,难以确保中共六大会议安全进行,因此我党决定将大会地点改至莫斯科,以确保会议顺利举行。

会议结束后,为确保安全,周恩来决定改道前往法国。

在紧迫的情形下,他仍抽时间探望了在法国里昂的张若名。

见到张若名,周恩来温和地说:“颖超托我向若名姐致意。”

张若名已与杨堃成婚,尽管她已离党,但仍坚决表明态度,绝不泄露党的任何秘密。

邓颖超对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言,觉悟社众人皆认为,若非坚持独身,周恩来与张若名最为相配。

张若名与周恩来为何未终成眷属?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故事?

【共创立觉悟社】

张若名1902年出生于河北清苑县,其父张绍文为当地知名的大财主。

张绍文因重男轻女,见张若名母亲未生儿子,便将她贬为奴婢,使其饱受屈辱。

张若名见母亲夜中垂泪,便暗自矢志,待长大后必独立自主,绝不依靠男性。

她因怀抱此念,一生致力于中国妇女解放,最终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。

1916年,张若名入读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,与邓颖超同班。

张若名在校时踊跃参与各项活动,五四运动期间,更担任评议部长,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,展现出其爱国情怀与组织才能。

五四初期,人们思想未全解放,新式教育下的青年学生仍持男女有别观念,故各类爱国组织均按性别分别成立。

张若名在从北京反对“巴黎和会”签字抗议归途的火车上,结识了同样参与抗议的周恩来。

17岁的张若名,勇敢且坚毅,于火车上热议中华未来,其见解独到,深深吸引了同行的周恩来。

周恩来总结斗争经验,提出革命胜利需青年男女团结。1919年9月16日,基于此思想,觉悟社得以创立。

觉悟社成立后,成员们决议对外隐去真名,采取抽签形式确定各自代号。

邓颖超因抽到1号获代号“逸豪”,周恩来抽中5号得代号“伍豪”,而张若名抽到36号,最终化名“衫陆”。

觉悟社自成立始便规定,禁止社内成员恋爱,以防影响组织活动及避免男女交往过密招致外界非议。

周恩来为自己打上“独身主义”的标签。

觉悟社创办时,周恩来与张若名默契配合,共同组织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,使该社成为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革命力量。

1920年初,周恩来指挥张若名、郭隆真、于方舟率数千群众至直隶省公署请愿抵制日货,却遭反动军警暴力棍棒袭击。

周恩来等四人被捕入狱,狱中半年,周恩来与张若名相互鼓励安慰,情感逐渐升温,生出特别情愫。

【无缘走到最后】

出狱后,周恩来、张若名等进步青年均认为,当前采用和平方式挽救国家已无望。

同年十一月,他们搭乘轮船前往法国巴黎,旨在探索欧洲,寻求救国救民之路。

在巴黎,周恩来与张若名相继成为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成员。

少共当时采用互教互学方式,张若名因聪慧好学且法语流利,在众人中最为突出,故她常在组织内讲学。

在此期间,周与张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。

这是他们最亲密的时期,一同学习进步,为民族解放探索道路,既是情侣也是彼此最坚实的战友。

张若名法语口语流利,且身为女性便于隐蔽,故在少共中负责联络法国共产党的秘密任务。

1924年初,列宁逝世后,法共决定在里昂为其举行追悼仪式。然而,法国政府颁布严令,禁止外国共产党成员参加列宁的追悼活动。

张若名与中共负责人任卓轩意见相左,任卓轩遂安排张若名参加列宁追悼会并发言,称此为组织考验,实则出于个人意图。

任卓轩的冒险举动致张若名险些遭法国驱逐,并彻底引起法国政府注意,导致张若名长期遭受法国警方的跟踪与调查。

张若名孤身奋斗保护自己的同时,因其出身背景,共产党内部再次对她展开审查。

张若名面临内外交困,处境危急,难以应对。经深思熟虑,她决定退出共产党。

张若名退党之事迅速传回国内,已归国的周恩来闻讯后极为忧虑,即刻致信张若名,力劝其深思熟虑。

张若名决心已定,因心中郁闷无处倾诉,她希望远离政治,专心求学,待学成后,用知识报效祖国。

对张若名而言,那无疑是个佳选,但这个选择却终结了她与周恩来的情谊,更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
张若名的抉择促使周恩来重审两人关系,他认为,相爱双方需志同道合,携手向同一目标奋进。

周恩来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他坚信无论遭遇何种委屈与磨难,乃至牺牲生命,都必须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持续奋斗。

张若名当时已竭尽全力,欲赴苏联求学却受出身所限,欲回国发展又被少共阻挠,即便与家断绝关系,仍未能免于党内审判。

【依然是彼此挚友】

张若名远离政治斗争后,专注于在里昂求学。1927年,她考入法国里昂大学,得碧细女士资助,攻读博士学位。

周恩来明确心中所爱后,联系邓颖超,频繁书信往来迅速确定恋情,随即向邓颖超求婚。

张若名在里昂大学期间,遇到了她的真爱杨堃先生,两人结缘于此。

周秉德回忆,“七妈”提及张若名与伯父周恩来交往甚密,周围人皆认为,若非伯父坚持独身,她与伯父结合最为相宜。

未曾料到,经历诸多波折后,两人最终仍是情深缘浅,未能携手相伴。

1930年,周恩来自莫斯科前往里昂探望张若名,此次会面为二人自分别后的首次重逢。

他们见面无尴尬与憎恶,犹如久别重逢的老友,亲切地握手。

周恩来对周秉德说:“男女非恋人亦可为友,如我与张若名。我们共囚天津,我知其品性。她虽离革命,但不会背党为敌,友情依旧。”

张若名与杨堃婚后次年,以“中国首对博士夫妇”的身份荣耀归国。

回国后,张若名受聘于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任教授,杨堃则返回河北农业大学,在其母校担任教职。

即便转向文学研究,张若名仍未摒弃骨子里的血性与深厚的爱国情怀。

1937年,日本发起全面侵华,迅速占领华北,致使中法大学遭停办。

张若名拒为日人执教,宁愿赋闲家中,直至日军撤离中国后方重返职场。

中法大学复课后,张若名继续执教并投身文学创作理论研究,相继出版《漫谈小说创作》及《文艺先锋》等作品。

张若名致力于翻译事业,将鲁迅、郁达夫等中国作家的佳作译成法文,此举推动了我国译文发展,同时也把中国优秀文化和进步思想传播至法国及全球。

【闪耀之星的陨落】

新中国成立前夕,张若名夫妇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邀请,一同前往云南大学担任教职。

张若名担任中文系主任,并兼任外语系法语教师职务。

张若名在云南大学执教多年,期间她勤勉尽责,对学生及教育充满热情,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高尚品质。

1955年,周恩来赴万隆会议途中经云南,专程探访在云南大学任教的张若名与杨堃。

重逢昔日旧友,周恩来倍感亲切喜悦,即刻询问张若名:“近况可好?我代小超向她若名姐问好。”

周恩来期望张若名夫妇能重返北京,继续他们的工作。

两人忆及往昔,共策抗议、同赴囹圄,以及在欧洲求学的时光。

谈及张若名退出共产党一事,周恩来表示:“你当时仅加入团组织,尚未成为党员。”

周恩来旨在保护张若名,鉴于当时中国盛行“左”倾思潮,退团影响较退党为轻。

张若名终究未能幸免,即便如此,她仍遭受了严酷的“惩罚”。

1957年“反右”运动中,张若名因早年退党事件被定为右倾,成为众矢之的。

张若名当时被列为思想改造的重点对象,遭受数月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批判,身心均受到严重伤害。

批判大会上,张若名被强加诸多莫须有罪名,但她坚决否认背叛党和国家,立场坚定。

张若名因倔强性格难忍屈辱与伤害,于1958年6月18日,带强烈不甘投河自尽,终结了她既辉煌又坎坷的一生。

【结尾】

张若名是周恩来的前女友、战友及一生挚友。尽管他们未共度余生,但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依然深厚。

张若名为中国妇女解放、文化事业及国家改革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巨大,值得我们铭记并传扬。